“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基金圈〗 → 仓位跟踪:基金在暴跌中连续买入
查看完整版本:仓位跟踪:基金在暴跌中连续买入
2008/8/14 20:53:00
    德圣仓位跟踪分析显示,基金近期谨慎观望,主动加减仓幅度很小

  市场继续下跌,机构各怀心事。

  显示,一贯背负"砸盘"骂名的基金在此次暴跌中站在了多方阵营,连续数日净买入。而一些著名的营业部列于资金净流出排行榜前列,成为空方的主要力量。

  由于股指连续破位,市场价格体系进入重构过程,面诸多不明朗,在此背景下,谨慎观望仍是基金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主流思路。

  净卖出都在券商席位

  最新数据显示,上周五大跌当日,基金席位逆市净买入金额近40亿。参与交易的59家基金公司中,积极买入的基金公司共有45家,仅有14家仍在卖出,但是卖出力度已经大幅减少。本周一股指继续大跌,基金席位仍表现为净买入。数据显示,本周一持续资金流入最多的是同济科技(600846)、长江投资(600119)、申通地铁(600834),流入金额都在一个亿以上。T类席位的保险资金也在大跌中做多。TopView数据显示,上周五保险资金净流入3796万元。

  而空方力量方面,暴跌两天中按资金净流出额排序,位于前列的均是券商席位,其中不乏著名的游资营业部,如银河宁波和义路营业部、国信证券深圳泰然九路营业部等。据TopView,上周五和本周一两天,营业部资金净卖出100.96亿元,本周一净卖出61.32亿元。105家有交易数据的券商中,周一净买入的仅有15家,净卖出的多达90家。

  基金加减仓幅度很小

  事实上,从近两周基金仓位的变化来看,基金呈现时而集体加仓时而大面积减仓的态势,对后市分歧显著。但总体来看,加减仓幅度都很小,谨慎观望成为基金的主流思路。

  据德圣基金中心测算,上周基金再现大面积减仓,其中主动减仓占到一半以上。8月8日仓位测算数据显示,偏股类型基金平均仓位均有明显下降。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为68.23%,相比前周大幅下降3.18%.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认为,偏股基金平均仓位的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股指跌幅巨大。上周上证跌幅超过7%,由市值下跌导致的被动减仓占到相当比例。但基金的主动卖出也是仓位降低的重要原因,扣除股指因素后,执行主动减仓的基金占比在全部基金中占到30%以上。江赛春表示,"我们一直认为,虽然偏股基金平均仓位已经接近历史上的低限,但不少基金仍然存在减仓空间,尤其是仍保持的基金和近期加仓的基金"。

  回顾之前一周,8月1日的仓位监测数据显示,加仓成为当周基金的主流,但是加仓明显的基本是二线基金公司旗下基金。该周仓位增加2%以上的基金达到112只,其中43只基金仓位上升5%以上。另一方面,仍有少量基金选择减仓,不过减仓的范围和力度都大大缩小。不过,江赛春认为,二线基金公司出现明显加仓迹象,但代表基金的一线基金则观望态度更浓;这证明虽然操作上有所回暖,但整体上基金分歧仍然明显。

  短期仓位变化不具指导性

  事实证明,谨慎操作的基金及时避免了更大损失。德圣基金研究中心表示,根据近一月以来对基金仓位跟踪的分析,在7月的维稳中,基金整体上是偏谨慎的,观望是主流。做多资金主要是投机资金(不排除部分国家背景资金)。而在下跌中,小非投资者是空方力量的主要来源;受反弹夭折打击的散户也成为主要卖出方(抄底者和短线投机客会造成短期的抛盘压力)。此外,历来偏谨慎的保险资金仍有做空可能。

  不过,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的分析师也强调,基金仓位的短期数据其实缺乏有效性。更多地需要从市场层面来分析,急跌下可能酝酿反弹,但反弹的预期需要理性,弱势下的反弹很难会超越前期高点。在反弹的情况下,投资者再结合自身的投资情况和仓位状况来选择操作行为,而基金短期的增减仓并不具有太大的指导性。

  判断后市持续振荡

  尽管CPI回落,基金们并未感觉轻松。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认为,对于未来的市场风险依旧关注几个方面。首先是奥运后可能的、电价调整对于CPI的传导,信贷继续松动的可能性有多大。8月份迎来新一轮的大小非减持对市场的冲击会是怎样,以及国际油价和(000061)价格是趋势性下跌还是阶段性回调尚待观察。在目前市场环境下,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重点关注具有防御性的投资方向,如受益于油价、电价上调的公司、业绩稳定增长的高速公路类公司,和具有防御性的部分医药类公司。

  国泰基金则表示,8月大小非解禁高峰期的来临、大盘中国南车(601766)的发行以及中国南车历史最低发行价2.18元的价格和市盈率,导致目前市场价格体系可能进入新的重构过程。同时,预期CPI的下跌、PPI的上涨也将导致上市公司业绩的进一步回落,这些都将不利于后期行情的企稳和发展。从基本面看大盘向下趋势没有改变,如果没有利好出台,股指可能继续下探。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