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000多亿元、今年一季度就近万亿的销售额,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火爆程度仅从这个数据就可见一斑。在这一片热闹之中,慈善理财产品因不重收益、只献爱心的特点多少显得有些另类。
在记者的采访之中,推出慈善理财产品的银行都曾提到,此举的初衷是希望在培养客户长期捐赠习惯方面做些尝试。理财产品家庭中这个诞生于汶川地震的"另类新生儿",能否在地震捐赠的高潮过后茁壮成长吗?能对培养国人长期捐赠习惯有所贡献吗?
愿望虽美好 本末却倒置
此前报道曾提及,先期推出的慈善理财产品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建行在全国范围内发售认购额仅为1亿多元。且认购这些慈善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多为银行内部员工或其亲属朋友,通过银行营业网点渠道认购的普通民众并不多。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一方面慈善理财产品属于新事物,很多普通投资者可能尚未有机会接触了解。另一方面,我国民众的慈善公益理念和长期捐赠习惯也并未形成,销售业绩平平在意料之中。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口超过总人口数量的10%以上。而全国每年募集到的慈善款物约合50亿元。中国人均GDP与美国比较相差38倍,而我国人均慈善捐款数额与美国比较则相差7300倍。就在汶川地震发生不久前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有90%从没参与过捐赠,而我国的人均捐赠额还不足1元。
"通过慈善理财产品帮助培养国民长期捐赠习惯不值得提倡和鼓励,银行的愿望是好的,但有点本末倒置了。"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教授谈儒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认为,培养国民长期捐赠习惯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应由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鼓励企业和个人的慈善捐助行为。"像银行这样的商业机构只是承担一个积极参与的角色,银行的主要责任是要为股东服务、为客户服务。"
富捐应为主 实情却相反
"慈善捐赠的主体应该是富人,而不是广大中低收入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对记者说,"银行把慈善理财产品的销售渠道放在基层营业网点,购买起始金额定为5万元,相当于把广大中小投资者作为产品的目标客户,首先大方向就搞错了。"
这位专家告诉记者,慈善捐赠通常被看作是通过财税措施进行第二次分配之外的"第三次分配",以帮助低收入阶层,进而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在发达国家,慈善事业主要是由富裕阶层提供资金,而在我国却主要由工薪阶层承担,"第三次分配"并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巧的是,比尔·盖茨日前宣布将自己名下580亿美元的财产全数捐给名下的慈善基金,而巴菲特亦曾将其大部分财产捐出。
更多国际富豪的慈善义举难以一一例举,但为何国外的富豪如此大方?难道就是因为他们的道德情操比国内富豪更高尚?
业内人士在谈及此事时表示,许多国家通过累进所得税制、遗产税制和慈善免税制等措施,使得恰当的慈善行为有利于收入的最大化。例如在美国,遗产税规定,凡超过300万美元的遗产,适用最高的遗产税率55%。这样,即使遗产再多,纳税后也所剩无几了。为此,富豪往往宁愿将巨额资金投入到慈善事业留下美名,以免被征高税。而我国却缺乏相关的制度设计,现行的一些财税政策甚至不利于企业捐赠行为。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说:"在富裕阶层比例不高的国家,一般都曾有相似的鲜明特征--盛行不择手段地赚钱和牟利。这几乎是一个无法超越的阶段。"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的企业尚处在资本积累阶段,富裕起来的群体数量不多。国内的一些富豪与国际富豪如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相比,恐怕只能算是"囊中羞涩"。
建行总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行私人银行开业在即,作为在慈善捐赠长效机制方面的制度创新,推出慈善理财产品是该行在慈善业务方面的首次探索,将为下一步其私人银行的开展作铺垫。
以私人银行业务的高端客户为目标客户群,这也许才是慈善理财产品应该锁定的大方向。
编后:"当理财遇见慈善"系列报道至此告一段落。让人多少有点意外或者失落的是,当理财和慈善初次相遇,完美的结合原来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细究之下,慈善理财产品展现给人们的恰恰是我国慈善捐助事业方面的种种矛盾。在目前的环境下,理财产品作为金融产品市场中的一个分支,要它来背负慈善之义确实超出了其可承受之重。也许,只有当我国慈善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健全规范之后,慈善理财产品这个理财产品家族中的"另类新生儿"才能获得茁壮成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