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葫芦形铜权

元代瓷权

清代翡翠权
汉代玉权
清代马镫形铁权
清代"鸳鸯"铜权
清末铁权

宋代童子麒麟权
海生,53岁一位普通的首钢退休工人,在老北京胡同里长大的他,20岁时就开始了收藏生涯,曾酷爱清代咸丰钱,"泉水"(古钱收藏者)们送号"郑咸丰",13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一枚元代古权,自此"移情别恋",转行收藏古权,且一发不可收拾。目前,老郑已有藏品2000多枚,其中不乏珍贵品种,得到了藏界和学界的高度评价,很多藏品入藏国内各大博物馆,著名?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收藏剪报、字画、邮票、瓷器、古钱币等,上周记者却找到一位偏爱收藏"古权"的藏家郑海生,他给记者讲述了13年古权收藏生涯。《辞源》中解释:"权,秤锤也。"权俗称"秤砣",属于古代度量衡中的一种,古代度量衡的收藏在目前看来是个偏门,藏品的价格也比较低,较适合工薪阶层收藏。
最重权达220斤最轻权仅6克
"慢点慢点!小心别砸到脚。这枚汉代古权200多斤重呢,一个人根本拎不起来。"北京报国寺文化市场中国青铜馆"古权斋"里,记者看到一枚硕大的馒头形古权,试图双手抬出拍照时,发现这枚古权的重量远远超过了记者的目测,累得满头大汗,古权却纹丝未动。郑海生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枚汉代古权重达220斤,高30多厘米,直径34厘米,入藏"古权斋",是至今为止他所知道的最重的古权,无疑成为他今年的又一大收获。
今年53岁的郑海生是这家"古权斋"的主人,屋子虽然不大,但记者看到"古权斋"里所有的桌上、柜子上摆得满满当当的全是秤砣,除了铁的、铜的之外,还有瓷的、翡翠的、琉璃的、石头的,形状造型更是五花八门,馒头形的、扁方形的、球形的、莲花形的、鸳鸯形的、猴子形的、葫芦形的等等,"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真是想象不到中国古代的秤砣会如此花样繁多,真是大开眼界。"一位恰好走进"古权斋"转悠的收藏爱好者无意间看到老郑的藏品后不禁赞叹不已。老郑如数家珍地从屋子各个角落拿出一件件"宝贝"展示,"我这里收藏的最古老的权是5件一套的秦代的环形铜秤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枚最小的权是清代的,重量仅6克,直径0.5厘米,比1角的硬币还小呢。"
梦中"马镫权"十日竟成真
郑海生收藏权已经10多年了,可以说他见过了各个朝代、各种材质和形制的权,每天摆弄着自己的2000多枚"宝贝"。一天晚上郑海生做了个梦,梦见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他骑着马,驮着一大捆货物去集市交换,在称重量的时候,发现这里的牧民用的秤砣都是马镫形状的。梦醒后,他心想如果真能得到一枚马镫式的权该多好。
十天后北京报国寺迎来了一次全国性的藏品交流会,快闭市时,一个男子手里拎着的一只奇怪的铁疙瘩吸引了他,他仔细一瞧,居然是一只马镫,可是这只马镫的尺寸明显小,脚踏不进去。他突然想到了自己做的那个梦,难道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权存在?老郑开玩笑地问:"小伙子,你的那个马镫多少钱卖?"小伙子扭头道:"我这不是马镫,脚根本进不去,具体是什么我也搞不懂。"老郑接过一看,这只"马镫"做工十分精细,底部呈银锭形,而且"马镫"顶部中央两面各有6颗小星。这个小小细节发现更坚定了老郑收藏这枚疑似权的"马镫",讨价还价后老郑最后以350元将这枚"马镫"收入囊中。回去后,他反复研究,找专家鉴定初步判断这确实是一枚清代的权,疑似是草原游牧民族使用的权,马镫形既有游牧民族的特征同时也暗含"一步登天"、"五子登科"之意。"350元买回这枚权绝对是捡了个大漏!而且最神奇的是我做的梦居然兑现了!"老郑激动地告诉记者。
想建一个私人博物馆
去年5月20日世界计量日,为弘扬中国度量衡文化,老郑在报国寺文化市场的支持下办了一个展览。因为建国以后没有举行过专题的度量衡展览,当时在藏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提到去年的展览,老郑很自豪,专门拿出当时印制的宣传册给记者看,他打算把他的藏品整理整理,出一本专著,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度量衡文化。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他的藏品有个好的归宿,最好能建个私人博物馆,但显然依靠他个人力量很难实现。不过,老郑仍在努力,他相信只要心中有梦,哪怕很遥远,只要敢想、敢追求,这个过程就能带来无穷的乐趣。
不得已"以藏养藏"
"对于经济不富裕的人来说,收藏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买了藏品经济上会变得很窘迫,但卖了东西得到钱后,心情会更糟。在别人眼里,也许这些秤砣看起来都只不过是冰冷的铁疙瘩、铜疙瘩,但在我这里它们都是我的心疙瘩宝贝!我把毕生的心血都用来收藏古权了,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因此我宁愿住在狭小的旧房子里,吃着粗茶淡饭,做一个有'权'的穷人。"老郑笑着说,但有时候真的没办法,收了太多的东西几乎占用了自己的所有资金,一旦发现更好的藏品,没有资金的时候就忍痛割舍,那种痛苦不搞收藏的人体会不到。作为一名退休工人,每月仅600多元的退休金根本无法维持他越来越庞大的收藏,他不得不同时也经营些古铜钱,用赚来的钱补贴古权的收藏。他们一家三口挤在破旧的小房子里,老伴多少有些埋怨,但看到老郑的收藏搞得越来越有声有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老伴也慢慢理解并开始支持他了。
"虽然有人帮我们估算过我们藏品总量少说也能卖个几百万甚至更多的,但老郑是真喜欢这些东西,不指望赚钱,有时迫不得已卖出一件藏品会难受很久。"老郑的老伴悄悄告诉记者,一次老郑把一件元代瓷制的权以1500元出让给一个藏友,但实在放不下,3年后又花了3500元重新买了回来。
都是出名"惹的祸"
郑海生的藏品有一些是比较珍贵的,例如一个明代青花瓷权,也就是瓷质的秤砣,为万历辛丑年即公元1601年制的,重约1市斤。据中国标准研究院研究员丘光明考证,类似的瓷权,她过去见到过3件,一件是隋朝的,故宫博物院收藏;另外两件是明朝的,一件由天津市文物商店收藏,另一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郑海生收藏秤砣出了名,文物学专家史树青老先生专门为他在北京报国寺文化市场的"古权斋"题写了斋名,度量衡专家丘光明女士还把《中国历代度量衡考》等几部自己的专著送给他,著作中有几幅古代秤砣的照片就是郑海生收藏的。
在收藏圈里出名后,大家都认识他了,老郑发现他买东西反而再也没以前那么便宜了,"因为他们知道我专门收藏秤砣,我一旦看上的东西他们会抬高价钱,我实在喜欢就没办法,只能花比别人高的价格买。"对于成本越来越高,老郑显得有些无奈,毕竟他每月只有600多元的退休金。
藏家语录:"在别人眼里,也许这些秤砣看起来都只不过是冰冷的铁疙瘩、铜疙瘩,但在我这里它们都是我的心疙瘩宝贝!我把我毕生的心血都用来收藏古权了,我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因此我宁愿住在狭小的旧房子里,吃着粗茶淡饭,做一个有'权'的穷人。"(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