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与投资,原本是两个褒贬色彩迥然不同的词语,可是时至今日,它们俩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投资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带有投机色彩,只不过是投机含量多少而已。
三年前,随着房价的节节攀升,房奴现象成了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一位文友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好题材,刚好自己也按揭了一套小户型,虽然按揭金额不大,好歹也算房奴,于是赶紧用半个月时间捣鼓出一个长篇小说。小说里有三角恋、有哈韩的文笔、有小资情调,书名紧扣"房奴"。这样一部汇集了各类热门元素的小说,很快得到了出版社的青睐,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出版。可是虽然炒作力度不小,封面上的"房奴"二字也异常醒目,放在书架上,十米开外就能看清,可是最终出版社却没有赚到多少钱。
机遇不可谓不好,行动也很迅速,可是投机却没有成功。究其原因,在于操刀者功夫不到家。本来就没有大多数房奴身负重压的体验,对于房地产业也知之甚少。那些乱七八糟的时髦元素在主料不够的情况下,大有凑数之嫌,让人翻了两页就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最近,一部名为《上市公司》的长篇小说也被炒得沸沸扬扬,从书名就能看出,这部作品也是抓住股票热的机遇乘势而出的。就时机而言,似乎已经有些晚了,错过了2007年大牛市。然而其市场定位却不错,去年出版商一哄而上,推出的大多数是技术层面的炒股"秘笈",虽然有些销量还不错,但炒股毕竟有很大运气成分,技术层面的分析指导并不一定被所有股民看重。何况这些技术指导书籍,许多是网络资料拼拼凑凑,良莠不齐,其热度保持不了多久的。相比之下,《上市公司》走了一条"蝙蝠路线",避开了同质竞争。作者曾经是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消息面"容易得到读者认可。而通过小说这种手法去解密上市公司内幕,不用担心涉及法律纠纷,又可以让股民满足好奇心,市场前景自然不错。
"我是做学问的人中口才最好的,口才好的人之中学问最好的。"易中天曾经这样揭示他成功的原因。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成功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现在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经常听到一些投资或者投机者这样说。不过在实际竞争中,"快"未必是好事。在一家企业曾经看到这样一条理念"敢为人先,不为最先",深以为然。在创新勇气和投资智慧之间寻得平衡,这比盲目冒进好得多。"先"都要冒风险,相比而言,"最先"比"次先"具有更多的不可知性和不可借鉴性,其所冒风险就更大。在可预期、可借鉴、可把握的情况下,瞄准目标,迅速反应,抓住机遇,抢先跟进,往往能稳中求胜。
投机或投资,都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尤其在机会出现时,自己有什么?能做些什么?可以怎么做?想明白了再出手,不必着急。出书如此,其他领域也一样。 (徐瑞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