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基金圈〗 → 面对基金"忽悠"不能掩饰的愤怒 基民六问基金公司
查看完整版本:面对基金"忽悠"不能掩饰的愤怒 基民六问基金公司
2008/7/1 14:29:23
    阅读:

  

  

  

  沪深股市急速下挫的狂潮席卷了股市的每一个角落,不少以往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在这轮下跌浪潮中统统被掀翻,不仅散户哭天喊地,以专业投资著称的也纷纷被砸趴在地。

  据Wind资讯,今年以来,伴随股指的走低,基金大幅萎缩,跌破1元面值的基金已过半,不少基金净值更是已经徘徊在0.5元左右。

  曾经风光无限的基金在亏掉令人心惊肉跳的1万亿元之后,再也无法令投资者仰视,质疑之声此起彼伏。

  质疑一"嫩"能否挑大梁?

  提要基金业绩如何,与基金经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能否承担重任,却实在让人有些担心。

  年龄据统计,在公开信息中愿意透露自己年龄的基金经理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有8人,占2.56%;30至39岁的有246人,占78.85%;40至49岁的有58人,占18.59%。

  学历业协会2007年底对基金的一份显示,基金管理公司平均每家有基金经理6人,基金经理的学历普遍较高,硕士学历的占78%,博士及以上的占13%。

  经验以基金经理初次担任公募基金经理初始年限为依据,上述显示,现任383名基金经理中有115名基金经理岗位从业经历不足1年,这也就是说,经验不足1年的基金经理占到1/3。

  比对统计显示,从业年限在5年以上的仅有长盛、国泰、嘉实等21家基金公司旗下的29名基金经理,仅占现任基金经理总数的7.5%;而其中从业年限超过7年的则仅有华夏、汇丰晋信、华安等7家基金公司旗下7名基金经理,仅占现任基金经理总数的1.8%。在从业年限上,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期限是1.3年;中国的基金经理们学历高、就业时间晚,一半以上的是2年以下,接近3/4的人管理基金经验不到3年。

  解析也许人们可以相信基金经理的年龄不是问题,但基金经理的工作经验不足却是不能不让人担忧的问题。据业内人士介绍,在今年一季度的股市中,不少基金经理在5000点甚至6000点还在买入,而在4000点下方开始卖出。这种情况只能是发生在没有多少市场经验的散户"新手"身上,对于掌管巨额资金的基金经理而言,是不应该出现类似情况的。在现今基金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投资者有理由质疑,"稚嫩"的基金经理们能否挑起大梁?

  质疑二"投机倒把"贯彻始终?

  提要价值投资一直是包括基金在内的一些机构投资者挂在嘴边上的投资理念,但是,在指导别人要进行价值投资的时候,基金本身是否在坚持价值投资这一理念呢?

  听到未必做到

  一位基金经理不久前表示,暴跌的这段时间,他认真了投资大师的操作方法,结果令他有些迷惑,因为大师的投资理念看起来很简单,以致于让他怀疑,如此简单的逻辑怎么会成为大师?

  很多炒股的人都知道,巴菲特、索罗斯都曾说过,永远不要相信"某某第二"的股票,永远不要去碰那些热门股票。历经点沧桑的股民们大都觉得大师说的有道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能听从大师告诫的人却很少。小道消息、热门股票让人们如醉如痴,基金经理们也不例外,于是就有了68只基金扎堆有"驰宏新锗第二"之称的宏达股份的一幕。

  投资更近投机

  德鼎投资石长军认为,大多数基金在操作上并没有真正秉承价值投资理念,反而成为追涨杀跌的趋势投机倡导者。近年来不少基金热衷于资产重组、整体上市等内幕消息的投机炒作,不少个股都因为基金赌利好而扎堆大举介入导致股价扶摇直上,短期涨跌十分惊人。

  巴菲特投资股票时会打听内幕消息吗?会在刚买入后见股价下跌就迅速杀跌斩仓吗?人们不禁要问,基金是否将价值投资理念贯彻到了实际操作中?价值投资到底是镇宅之宝,还是高挂在门前给投资者看的羊头?

  质疑三专业水准"半瓶子醋"?

  提要基金的专业水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于他的投研队伍,但是基金的投研实力有多强呢?

  说法新"木桶理论"

  "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将基金公司的整体实力比喻为一个大木桶,那么旗下每一只基金就是构成这个木桶的木板,研究团队的实力及研究与投资的配合度就是将木板紧密结合起来的牵引力。"

  --联合证券基金研究员冶小梅对基金投研实力的重要性做过这样的形象比喻。

  分析"金字塔"颠倒

  日前,某基金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往成熟基金管理公司的投研团队往往呈"正金字塔"结构,即研究人员往往比一线的基金经理人数要多得多,但在眼下基金行业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基金行业内部的人才结构往往变成了"倒金字塔"结构,即基金经理人数居然比研究员还多。这意味着,不少基金经理所阅读的报告往往来源于相同的研究人员,这势必使得行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案例"S天一科"殇

  2007年,基金持有造假的S天一科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当时,S天一科用造假的方式一举摘掉"*ST"帽子。2007年8月初,股价一直比较平稳的S天一科突然发力,连拉6个涨停,稍作休整后,S天一科又连拉4个涨停,该股随即被停牌9个多月。

  S天一科去年三季报显示,三季度末该股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有7只基金。今年6月10日,S天一科复牌当日暴跌63.78%,7只重仓该股的基金一天之内持股市值折损过半。

  一位基金研究人士认为,基金纷纷扎堆S天一科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极有可能就是看中了该股的重组概念和未题材,而且在连续至少半年重仓持有S天一科后,S天一科才曝出造假的丑闻。

  此事除了说明基金公司的投研体系还有很多漏洞外,也说明了基金公司的投研实力亟待加强。研究能力不足,而整体上基金经理们的经验也不是很丰富,再看看近日基金净值大幅缩水,人们不能不怀疑,基金的专业水准到底有多高?

  质疑四"五个所有"说唱组合?

  提要基金公司都宣传"长期投资",可能只是希望各类投资者把资金永远放在基金公司那里,因为不管盈亏,只要钱在基金公司手里,基金公司就可以收到大把的管理费。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