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管风暴中一度被银行 "抛弃"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重现风光。据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最新报告,今年5月,新发行的结构性产品达41只,数量是一季度的2倍!
仅1个月,银行如此迅速的"转变态度",是产品设计、销售已符合监管要求还是另有原因?上述报告指出,尽管经过了银监会的监察整顿,但一些违规行为并未得到有效纠正。
结构性产品5月井喷
今年年初以来,多款到期的结构性产品频繁爆出"零收益"事件,其中银行在销售过程中过分夸大预期收益而隐瞒产品结构及由其导致的风险,成为客户与银行纠纷的核心。今年一季度,同类产品发行数仅20只。
这一现象也得到银监会重视,今年4月11日银监会公布理财业务新规,其中对销售环节的严控,更被市场普遍认为即针对结构性产品。4月中旬以来,银行曾一度停发同类产品。
但这一"沉闷"维持半个月后即被打破。据上述报告统计,今年5月高达382款的发行数量,成为自2004年银行开展理财业务以来单月发行数之最!结构性产品也大规模出现,其中大部分是与股票及股指挂钩。
银监会监管"内外有别"?
结构性产品大量涌现,是否意味着银监会的监管已经到位?上述报告提到:"尽管经过了银监会的监察整顿,但部分监察只针对了中资银行,外资银行的一些违规行为并未得到有效纠正。"
这也就是说,整顿效果并没有得到分析人士的充分肯定。实际上,对于外资行代销境外基金行为,在本报追问1个月后,银监会居然给出"不定性"结论,而且也迟迟不公开"暗访"结果,如果监管果真"内外有别",而又没有银行为违规付出成本,那么结构性产品销售是否规范仍有疑问。
对此,李要深也表示,类似的行为规范早已有之,但在执行过程中很多商业银行并没有遵守。
"并不是说产品本身有问题,只是在销售过程我们更加严厉",一股份制银行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他认为,国内大部分结构性产品属于代销的范畴,由于银行的免责条款,必然导致银行与客户立场的不统一。为了改变销售过程的随意性,银行甚至还考虑将理财顾问从向客户介绍产品直到成交的全过程录音,以便在产生纠纷时判断销售人员责任。
优异业绩为银行重新找回市场
实际上,与其说本轮结构性产品重新出现的原因是整顿后的重启,不如说是5月陆续到期的同类产品的优异表现,又给了银行重新吸引市场的依据。
上述报告显示,5月共有153款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到期,其中有数据的123款产品中,88.6%的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实现或超过了预期收益率。有部分产品甚至实现了高达21%的年化收益。
对此,社科院结构金融研究室副主任袁增霆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信托贷款类产品是银行系产品主流,但随着银监会叫停商业银行为此提供担保,信托类产品恐有后劲不足的危险。考虑到银行系产品向来有"靠天吃饭"的特性,此次借着之前产品回报率不错的东风,银行再度转攻结构性产品也成为一种可能。
但业内人士认为,如果销售端仍不能做到针对性销售,而此波优异表现又吸引了更多风险厌恶型客户盲目投资,无疑又为日后产品表现不佳出现的纠纷埋下伏笔。(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