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结构性产品:能不能买要看设计理念
查看完整版本:结构性产品:能不能买要看设计理念
2008/6/23 9:42:26
  据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最新报告显示,今年5月,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高达382款。其中,结构性产品达到41只,是一季度总量的2倍。
  今年年初以来,多款到期的结构性产品频繁爆出"零收益"事件。今年一季度同类产品发行数仅20只。4月11日,银监会公布理财业务新规。从4月中旬开始,银行一度停发结构性产品。
  面对5月结构性产品发行数量井喷,上述报告主要作者李要深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结构型理财产品在发行时不能明显冠以优劣之分,从既往情况来看,产品的设计理念对于投资者甄别产品很关键。
  2007年12月底,浦发银行一款名为 "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的结构型理财产品到期,在所挂钩的4只港股整体表现良好的情况下,该理财产品到期却是零收益。
  结构型理财产品自2005年8月由民生银行首次推出之后,以其"固定收益投资+高风险投资"的方式,在保证投资者本金安全的同时,使投资者有机会获取可能的高收益,很快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但直到零收益事件的出现,人们才意识到这类产品的高风险。
  纵观到期零收益的结构型理财产品,表面上看好像挂钩港股这个共同特点是其零收益的 "罪魁祸首",但近期到期的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中,年化收益率最高的就是一款挂钩港股的结构型理财产品。实际上,到期零收益的主要原因是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获得条件过于苛刻,让投资者无从判断。
  以浦发银行的那款零收益产品为例,其最终收益=MAX[16%-(最好的股票表现值-最差的股票表现值),0%]。也就是说,只有当表现最好的股票与表现最差的股票的涨幅相差不超过16%时,产品才会有收益。而实际情况是,挂钩的这4只港股涨幅分别为32.29%、47.41%、-2.62%、96.2%,表现最好和最差的2只股票的涨幅相差高达98.82%,远远超过16%,因此该产品到期零收益。这类表现不好的产品在设计上大同小异,而在销售时所宣传的最高收益,只有在挂钩的几只股票同涨同跌时才能实现。
  虽然不少投资者有投资结构型理财产品的"惨痛经历",但我们不能否定这类产品的价值。投资这类理财产品首先要理解收益获得条件或者说挂钩对象与产品收益的关系,即当挂钩对象表现如何时产品才有收益;其次是了解挂钩对象的过去表现,以此形成自己对其未来的判断。以上两点是投资结构型理财产品最必须注意的。如果没有真正了解产品,投资就会变成投机。
  在零收益事件之后,也有不少结构型理财产品到期收益较高。比如招商银行的一款挂钩港股的产品到期实现了21%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而民生银行的一款同样挂钩股票的产品提前终止,实现了18%的年化收益率。仔细研究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在尚未到期时就锁定了高收益,或者是提前终止并获取高收益。这些理财产品收益较好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其收益获得条件设计得不是太苛刻,比如"在一个季度内只要所有股票收盘价均大于或等于其各自期初价的90.00%,则当季收益率为4.50%"。这类产品只要挂钩对象表现好,投资者就有很大的获利机会。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