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进,散户退" 基金的投资结构变化耐人寻味
"机构进、散户退",新基金投资者结构在近几个月里变得明显。上周新成立的一只基金,首募8.48亿份,有效认购户数为6189户,户均认购额13.7万份。今年二季度以来,已有4只新成立的偏股基金户均认购额超过10万份。户均认购额的增加,表明单个投资者的认购额明显放大。
在散户化特征明显且行情火爆的2006、2007年,偏股型基金的个人持有比例超过九成,户均认购额的平均水平分别为5.4万份和2.9万份。如今,新基金的户均认购额超过10万份,基金持有人结构机构化色彩趋浓,有些新基金机构认购的比例接近五成。"现在市场不好,嘴皮子说破了,散户也不愿意买新基金,所以,现在销售人员每天都忙着拜访大客户和机构。"某家基金公司区域销售总监的一番言语,也从侧面道出当下新基金销售过程中"机构进、散户退"的情况。
对于上述现象,一些人将机构化形容为"注水"和"捧场"。比如,5月末成立的某只基金,公司自购比例高达9.58%,逼近基金公司购买旗下基金不得超过10%规定的上限。但也有一些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些观点并不全面。首先,捧场的不仅仅是自家人。今年以来参与购买新基金的机构客户,除了基金公司、股东等相关利益方,仍有不少"非利益方"---保险机构、民营企业等参与。其次,机构投"基"往往有道。在上一轮熊市时基金持有人就以机构为主,到过去两年牛市时以散户为主,两者收益差距明显。
新基金持有人结构的轮回变化,揭示了证券市场的某种现象:机构与散户的行为经常背道而驰,一定程度上说明市场的安全边际可能已有相当保障。虽然我们无法断定当下机构参与新基金销售中,到底存在多大的"支援水分",但是认购新基金的机构愈发多了起来,却是不争的事实。眼下,当市场跌得很多人都没脾气时,机构却开始买新基金了。作为普通中小投资者,是走是留不妨再思考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