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大跌今年新股首度破发
随着沪指在昨天创下一年内最大单日跌幅,两只上个月刚刚上市的中小板新股也相继跌破发行价。5月23日上市的威华股份昨天收于15.33元,比发行价低0.37元;5月29日上市的滨江集团也在盘中一度跌到19.53元,低于20.31元的发行价。
今年以来,沪深股市始终处在震荡下行的趋势中,使得投资股票市场的理财产品也表现不佳。同时,今年新股IPO的速度和规模明显放慢和萎缩,上市首日的溢价率也有较大的下降,这对一度风光无限的银行"打新股"理财产品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5月29日上市的新股滨江集团为例,其首日涨幅仅19.65%。按此收盘涨幅以及其0.2352%的中签率计算,参与"打新股"的投资者在这只股票上收益仅为0.046201%。
在杭州多数银行的营业部里,早已看不到打新股理财产品的说明书。有银行工作人员说,此前销售成绩喜人的打新股理财产品已经"绝迹",目前的市场更接受回报稳、风险低的产品。
打新产品收益不及定期存款
去年年底,打新股理财产品一度以超过15%的回报率成为了银行理财产品的代名词。当时,不少银行都趁热打铁推出各种形式的打新股产品。
半年过去了,当时"不可一世"的打新股理财产品却没能交出一份让投资者满意的答卷。民生银行去年年底发售的非凡理财T72计划"好运6号"人民币理财产品,半年中共参与了22个新股的申购,包括中国太保、中煤能源、中国铁建、金钼股份、紫金矿业等数个大盘股。但直到今年6月5日到期,该理财产品的年化累计投资收益率仅为4.298%。假设投资者以5万元的最低限额购买该产品,扣除1%的固定管理费,半年后可以获得563.755元的实际收益,但同期的银行存款扣税后收益仍有897.75元。
招商银行今年1月发行的期限为196天的理财产品"金葵花"新股申购16期人民币资金信托理财计划,原本计划到期年化收益为7%-18%。但实际到期年化收益仅有3.1133%。在去除1%的固定费率后,收益同样比不上三个月的银行定期存款。
工商银行年初发行的两个3月期打新股理财产品,到期后的年化收益分别只有2.98%和3.15%。光大银行去年12月27日成立的"同赢十七号"打新股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为5%-20%,实际上到今年5月31日年化收益仅为3.04%。中信银行年初发行的半年期打新股产品表现稍好,但目前的年化收益也只有3.52%和4.54%,大大低于当时预期。
大盘颓势拖累打新产品
对于打新股产品今年集体萎靡的表现,银行理财师解释,今年以来,A股指数的连续下跌,不仅令新股表现差强人意,还连累"打新股"收益急剧缩水。因此收益不高是正常的。
如果以上市首日的收盘价来计算,今年46只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达141.32%。其中54.35%的个股涨幅超过一倍。然而,进入5月份以来,19只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迅速降至86.03%。5月20日以来上市的9只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降至74%。而去年上半年上市的50只新股,虽然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为138.82%,但有62%的个股涨幅超过100%,其中,近两成个股股价上涨两倍以上。
"新股申购类产品在上半年新股发行急剧减少的情况下,出现收益滑坡也不难理解,而且并非所有的产品在市场中都能博得高中签率。"一位银行理财师说,投资者不应以去年的标准要求今年的收益。
产品设置影响打新产品收益
不过,同样是打新股产品,同样在不景气的市场时段,为何有的年化收益接近5%,有的却不及3%呢?中信银行杭州凤起支行的贵宾理财经理丁志毅解释,就算同是打新股产品,在设置上的细微差别也会带来不小的收益差距。
丁志毅提醒投资者,"网上申购"还是"网下申购"就有很大差别。新股网下申购有3个月的冻结期,在大盘跌势中,3个月就可能蒙受不小的损失。中信银行年初发行的新股计划8号就是完全网上申购的,其半年收益仍有4.54%。
另外,选择新股上市首日即卖出还是继续持有一段时间,对于最终收益的影响也不小。如紫金矿业,上市当天就有巨大的波动,就算是同一天抛出,不同时点也会有不同的收益。(肖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