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汶川地震,让很多人失去了生命,而幸运生存下来的,面对着已成废墟的家园又心生叹息:地震属于不可抗力灾害,银行按揭不能不继续还,可房子……
这场地震灾难,让许多人心酸,也让很多人开始调整自己理财的观念: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财富具备抵抗灾难的防御能力?如何才能让灾难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本期,记者采访了相关的专业理财专家为你支招。
理财观念
如何理财才能抵御不可抗风险
有网友称,汶川地震后,他在重灾区的一亲戚损失很惨重,房子全塌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也全都被压坏了,一场地震让他几乎是一贫如洗。看了这位网友的文章,大家都不由叹气,以前认为房产投资最保险,看来也靠不住。
那么,面对这场不可抗的意外灾害,我们的理财理念、理财方式是否应该做一些调整,让我们的家庭财务能抵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的意外风险?对此,记者采访了建行江门市分行的有关理财专家。
传统理财观念需调整
面对可能发生的不可抗风险,我们也需要反思自己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是否能经得住"考验"。建设银行江门市分行理财师李建周表示,此次地震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们原有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
1、房地产:以往我们认为房产投资是最保险的,可地震在短时间内将几乎所有的固定资产基本上都"震"没了;
2、保险:很多人在此之前还是认为保险可有可无,没必要购买,现在在受灾地区,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已发挥到了极致;
3、银行存款:虽然抵御不了通货膨胀,可是在受灾地区,目前而言这应该是最安全的一种投资了;
4、股市:不论对灾区还是对非灾区,地震都给大盘带来了一定的变数;
5、债市:民间债,对受灾地区来说,风险可想而知,很多债主都不在了,债务找谁去要?
面对这次大地震,我们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应该做一些调整,那么,调整主要表现在保险和房产投资两个方面:
一是保险。目前,有些市民认为保险是可有可无,或者把保险当成投资,盲目追求保险投资收益。实际上,保险在理财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保险最重要的功能是保障功能。其实,我们平时也总是向客户灌输一些风险意识。无论是生命、健康或者财产意外的发生,都会对家庭财务造成重大影响,打乱长期的理财规划,造成家庭资产的损失,而保险的保障功能就是"以小保大",保障当前已经获得或者未来可能获得的资产。
所以,面对种种不可抗的意外灾害,我们需要三份保险:一份意外险、一份寿险、一份医疗险,这是因为人寿保险和意外伤害险一般是将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引起的意外伤害纳入了保险范畴,而个人意外医疗保险、旅游意外险等险种都也可以赔偿。
二是房产投资。一般人都认为:买房子是稳健的,并且在理财中,房产投资比例占比很高,投资不均衡。其实,买房子并不是万无一失的,比如这位网友亲戚的房子虽然全塌了,但如果是贷款购房,银行方面也会称地震属不可抗力,贷款不能免除。这再次印证了"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同时也说明做投资理财,合理的结构比例很重要,除了一定比例的固定资产,还要配备其他类型资产,比如存款、基金、国债、黄金、信托等等金融资产,均衡投资,分散风险,让投资方式金融化。这样,即使有大的天灾人祸,个人资产也不会全部损失。
为家庭建一堵"防震墙"
李建周表示,要加强家庭抵御不可抗风险的能力,将不可抗风险负面影响与后果降到最低,风险的保有必不可少,风险资金的储备、风险抵御措施和应对机制是家庭资产"防震墙"的重要内容。
首先,必要的风险应对策略必不可少。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风险管理,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风险的转移,也就是通过各种保险产品的购买减轻自己的财务损失,而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风险的保有,侧重于应对风险资金的储备,以及通过各种风险抵御措施和应对机制,加强对家庭财产的保护,尽可能地降低由于自然灾害给家庭财务造成的损失,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其次,在遇到紧急突发的情况下,有一笔充足的应急准备金显然也是不必可少的。随着金融支付手段的发展,人们手持现金的比例越来越低,但是在紧急情况下,现金仍然是当之无愧的流通之王。在可能发生的外在威胁之下,我们建议家庭和个人可以适当地加强对现金的配置,以保证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般以3-6个月的生活费为宜。
再次,提高贵重资产的安全保障系数。一种途径是为家中的贵重资产购买一些特定的财产保险,另外一种方式则是寻觅更加安全的贵重资产保管途径。银行的保管箱是可以考虑的保管方式之一。
最后,给家庭资产记录做个备份。针对现在个人和家庭财务组成越来越复杂的特点,建议市民采用给家庭资产记录建立备份的方式,以抵御突发事件的风险。将家庭中主要资产的情况通过电子文档的方式进行记录,保存常用的银行账户信息到可以随身携带的工具中,如U盘、手机的内存卡等等,必要的情况下,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邮件中建立备份。而重要的存折、银行卡、身份证件等最好进行妥善的保管,确保遇到特殊情况时顺利进行转移。这些防范措施将获得金融补救时提供有力的帮助。
房子保险
给你的房子撑上一把"保护伞"
房子被人们称为不动产,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房子是最大的"身家",但在经历"5·12"之后,人们发现不动产也会"动",地震对房屋造成严重损害是有目共睹,房屋保险也成为越来越多市民关注的话题。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如何保障自家房子,降低家庭财产损失呢?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地震让人们关注房屋保险
据有关人士的粗略推算,目前我市购买房屋保险的消费者不到全市人口的10%,在农村地区房屋保险几乎是空白,而在购买房屋保险的消费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房贷险,但自从商业贷款购房采取自愿缴纳房贷险后,这部分投保人也开始有所下降。
记者在市区一些财产保险公司了解到,近段时间有关房屋保险的咨询有所上升,问题主要聚焦在如何收费、理赔范围、手续办理等几个方面。"以往许多市民更多地关注人寿保险,对财产保险的认识不足,并没有意识到财产损失会对家庭造成的影响。现在我们感觉到这方面意识已经慢慢改变,很多人开始关注财产保险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许多财产险赔付范围不包括地震,但很多保险公司可以附加地震险,而目前国内已开始着手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相信未来财产险的保障范围将越来越广。
房屋保险有哪些?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市场上涉及房屋的保险主要有:工程维修保证保险、住宅质量保证保险、个人住房装修贷款保证保险(简称"房贷险")、家居责任险、承(出)租人责任保险、家庭财产综合保险(简称"家财险")及附加险。另外,还有包含人身意外保障的家财险组合产品。
以上这些险种针对房子的各个不同方面都有比较齐全的保障范围,其中开展面比较广、社会认知度较大的主要是房贷险和家庭财产保险,其中房贷险的保障范围包括三方面:财产损失保险保障、还贷保证保险及扩展责任保障,而市场上投保较为普遍的是针对财产损失的保险保障。家财险的保险标的则有三类:一是房屋及其室内附属设备,二是室内装潢,三是室内财产。
如何为房屋挑选"保护伞"?
专家表示,关于房屋保险种类繁多,消费者在投保选择时,可以根据自身收入状况、保险偏好、实际保障需求来购买适合的保险险种,这样才能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避免因为盲目投保,造成该保的没有保、可以不保的都保了的尴尬局面。
中国人保财险江门分公司张子明经理表示,目前市区房屋保险的投保率开始上升,尤其是一些刚成家立业的年轻人,他们对关注和认识都已经非常专业,其中投保率较高的集中在一些新城区或新住宅小区,比如杜阮、北新区一带。
张子明说道,投保房屋保险比较流行的方式是组合投保,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挑选不同保障项目,组合成一份家庭财产综合保险,目前家财险的保障项目包括:房屋及其室内附属设备、室内财产、附加盗抢险、附加家用电器用电安全保险、附加管道破裂及水浸险,附加现金首饰盗抢险、附加第三者责任保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其中某些项目进行选择性投保,另外还可以针对不同的项目自主选择不同的保障额度,例如,市民王先生经常出差,担心家里没人会遭到盗窃,于是他购买一份保障室内财产的家财险,同时附加了一份盗抢险,另外,由于王先生家里装修以实木地板为主,最怕的水浸,于是他又另外附加了一份管道破裂及水浸险,这样他的房屋保障就比较齐全了,王先生也可以安心的出差,同时也不怕刮风下雨忘了关窗把木地板给浸坏了。(记者 庄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