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一年收益为0》追踪
在报道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一年收益为0》后,连日来多位市民反映他们遭遇到类似问题。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在遇到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不理想后,一些市民选择提前赎回产品。对此,被投诉的几家银行均表示,产品的风险提示以及特性均在合同中有明确规定,事先也向投资者充分介绍。市民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应树立长期投资而非短期投机的理念。
客户 银行理财产品猫腻多
近日,本报报道的《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一年收益为0》引起了广泛关注。连日来,本报接到多位市民投诉反映他们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不仅为0,甚至有的连本金损失都高达10%.这些被投诉的银行不仅有中资银行,也有知名外资银行。
市民们反映,他们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银行客户经理强调预期收益多,但风险提示很少甚至没有。此外,客户经理的专业性欠缺,一些问题都解释不清楚,还要多方咨询后才能回答。购买后,具体产品收益、操作情况的公开度、透明度都很欠缺,有的必须客户自己去打存折才能知道收益。
"不是很懂,都是听银行的人介绍。"不少市民均反映,银行理财产品专业性太强,他们并不很明白该产品具体怎么运作,有的是听银行工作人员推销,有的是朋友介绍。银行在销售的时候说得很好,服务态度也很好,但一买就亏,他们对银行的产品设计能力、操作水平感到很失望。
银行 客户强调亏损不提收益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市民投诉的这几款产品均为外汇结构性存款,由于出现几期收益为0或者收益为负,所以均选择提前赎回。"理财产品短期波动是很正常的。"被投诉的某外资银行上海总部公关部门丁小姐表示,被投诉的这款产品保证本金安全,期限为5年,仅凭产品一年表现欠佳就投诉到报社,对他们并不公平。
"所谓收益为负,具体是怎么计算的呢?"被投诉的某国有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曾先生表示,实际上在出现收益为0之前,客户投诉的这款产品最初几期都是获得了年化收益率高达4.5%的收益,远远高于该币种同期存款利率水平,即使后面几期收益为0,但整体算下来收益仍不见得比该币种同期存款利率低。之所以本金损失10%以上,是因为客户选择了提前赎回。如果等产品到期肯定会100%保证本金安全,此外还会有一定收益,不一定比该币种同期存款利率差。"片面强调亏损而不提收益,这也是不客观的。"
产品 国外产品拿来贴牌
最近,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某股份制银行和港股挂钩的理财产品被曝收益为0后,另两家股份制银行的类似产品也被网友在网站上曝光。"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大多都是从欧美那几个金融中心出来的。"深圳某国有银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很多银行理财产品都是"贴牌货",卖的就是国外已经很成熟的理财产品,拿过来贴上自己的标签。这些产品不仅运作比较成熟,也代表着市场预期主流观点。一旦市场走向偏离了预期,多家银行类似产品就会出现相同问题。
以该行被投诉的这款产品为例,它是与美元LIBOR(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或者港元HIBOR(香港同业拆借利率)进行挂钩,2004年此类产品深圳多家银行均有推出,销售非常火爆。但后来市场表现与预期不同,所以几家银行类似产品收益相继为0.丁小姐也告诉记者,其外资行在内地有研发中心,但很多产品也都是复制的国外成熟产品。
■投诉个案
100万港元三年亏损15万
李先生告诉记者,他2004年4月20日在某国有银行深圳分行购买了一款外汇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花了100万港元。根据合同,每半年为一期获得收益,第一年固定年化收益率为4.5%.算下来,前三期他一共获得收益48875港元,从第四期开始获得的收益则一直为0.由于港币不停贬值,他不得不在去年10月17日将该产品提前赎回,并为此被要求支付"违约金",最终只收到本金的91.5%."如果算上港币贬值,我至少损失了15万元。"李先生表示,他对银行的理财水平十分不满。
李先生说,他对这款产品了解并不透彻。根据合同规定,银行享有提前终止权,但客户不能提前赎回。虽然该产品到2010年4月22日到期,但他此前购买的类似产品一般半年后银行均会提前终止,因此他没在意六年的期限,并一口气买了100万港元。结果没想到收益不理想且银行一直没有提前终止。
让李先生感到不满的还有银行的服务问题。去年年初他在福建出差的时候,接到银行电话说可以赎回,但他当天根本不可能赶回深圳。就这样又耽误了很长时间,最终只赎回了96.44万港元。"宣传过程中虽然没有误导,但风险提示基本也没有。"李先生说,银行理财经理水平欠佳,在解释为什么收益为0的时候竟然也要问其他人才能回答。在产品运作过程中也欠缺透明公开,要到银行去打存折才能知道收益。此外,李先生还买了一笔60多万港元的该行系列产品。由于今年6月份就要到期,因此没有提前赎回,其收益也是除了第一年接下来均为0.据了解,该行在2004年推出了美元、港元系列产品,连日来本报接到的几个投诉电话均是李先生类似情况。
银行回应
提前赎回并不明智
该行深圳分行相关负责人曾先生告诉记者,此类产品的原理是挂钩美元LIBOR(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或者挂钩港元HIBOR(香港同业拆借利率),如果LIBOR在设定的区间内运行,则客户可获得相关收益。他们于2003年10月率先在深圳推出此类产品,随后其他一些银行跟进。当时是综合了市场对挂钩指标主流观点,并且加上该行预期设定的运行区间,但后来市场变化远超大家预期,LIBOR突破设定区间并出现了0收益现象。甚至在2006年,多家银行的同类产品均出现了0收益。不过,目前该类产品收益已逐步回暖,如果是因为收益问题而提前赎回,他认为并不明智。
他还表示,根据合同只有银行能提前终止,该行提供赎回是考虑到客户反应额外提供的。该款产品到期能保证100%本金安全,但提前赎回就要按照赎回时的市场价值为准,因此客户才会损失本金。在产品推出时的宣传折页上,也清楚写明该产品收益有可能为0.
挂钩制药业股票一年损失10%
王先生告诉记者,去年1月8日他在朋友推介下,在某外资银行购买了一款外汇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该产品期限5年,于2012年1月12日到期,到期100%本金保证。认购门槛是10万美元,他按当时汇率给了78万港元。
"银行的服务态度太好了。"王先生说,买的时候理财经理极力推销,说产品挂钩的是制药业股票,每个人都会生病看医生,因此制药业的股票表现肯定非常好,预期有20%至30%的收益。
王先生说,在买产品之前银行还给他做了一个风险测评,看其是否可以承受亏损,但并没强调产品本身存在的风险。每个月他都会收到银行账单,告诉其产品净值。到了去年6月份,这款产品净值就只剩下89.26%了,到了去年12月份,损失大约为10%.看着人民币不断升值,王先生决定提前赎回,目前已经到银行办了手续,预计2月20日之前能把钱拿回来。"提前赎回还要扣1.6万元的'赎回费',算下来一年亏了十多万元。"王先生说,损失这么大银行就送给他一个笔记本作为礼物,让他觉得好气又好笑。
银行回应
标的股票表现不理想
该行上海总部公关部门丁小姐告诉记者,此款产品到期100%保本,资产配置为无风险零息债券加上股票期权,前年12月设计并推出该产品时,选取的是挂钩具有防御性的制药业板块。但在过去一年中,其中几只标的股票因药品专利、并购等原因表现不尽理想,导致产品的市场价值低于面值。
"市场短期内出现调整和波动都是难以避免的。"丁小姐说,虽然去年表现欠佳,但此类结构性存款的到期保本和到期收益支付并不会受到影响。预计今年全球股市波动性日趋增强的情况下,该产品的优势将不断显现出来。王先生选择提前赎回是否明智她没有明确回答,只表示产品本身是5年期,投资者应有长期投资而非短期投机观念。此外,所谓的"赎回费"并不存在,只是在产品合同中已明确规定,产品提前赎回时无100%本金的保证,以赎回时的市场价值为准。
丁小姐还告诉记者,他们的运作也是很规范透明的。不论是产品宣传单还是小册子,产品的特性和潜在风险均已作了充分的说明。特别是在购买前,客户要签订相应的产品适合度调查问卷,只有当问卷结果表明客户已经了解产品特性和风险,并且能或者愿意承受其风险时,才能购买。每个工作日产品的参考市场价值也都可以通过该行网站或第三方合作网站查询,每月也会公布产品月度报告。
■专家观点
不建议购买外汇结构性理财产品
在本报近日接到的投诉中,均反映的是外汇结构性理财产品。在谈到为什么宁愿损失本金也要提前赎回时,这几位市民均表示人民币升值很快,如果不提前赎回损失将会更大。人民币升值情况下,外汇理财产品还能买吗?对此,银行理财专家认为,市民在选择购买外汇产品时应从实际需要和整体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收益比较也应以购买产品的时点衡量。
"目前美元理财产品的无风险收益很难超过人民币升值速度,还没有考虑到人民币投资的机会成本。"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外汇交易员单凯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如果投资者日常有外汇收支,或者生活工作中短期内需要用到外汇,这种情况下购买一些外汇理财产品可以获得比该币种同期存款利率高的收益,同时从投资者资产配置的角度也可以适当保留外汇分散资产组合的投资风险。但如果又要低风险又要获得高收益,希望收益超过人民币升值速度甚至把收益折算成人民币和投资股票、基金相比,则不建议选择固定收益类外汇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