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看,我们认为中国的通胀将持续一段时间,通胀对投资有着重大影响,从过去的经验得知,多数都是受损者,少数行业受益,从行业基本面看,我们看好上游行业和节能、两条主线,看好上游行业是由于在通胀背景下越接近资源转嫁能力越强,建议从二季度起配置钢铁、水泥、地产、煤炭行业。
1、钢铁行业:供给紧张和成本上升共同推动钢价上涨
1.1 需求:钢铁需求稳定增长,预计2007年仍然将保持13%左右的增长
从2002年本轮经济增长开始,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从2007年起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主要针对的是对未来可能形成过剩产能和出口压力的工业行业投资有较大的压力,对基于内需的基建、和新农村建设领域,影响并不大,而基建、房地产和新农村建设
领域是对水泥需求拉动最大的领域,我们预计2007年在外需不确定性较大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不会出现大的波动,水泥的需求量也将保持稳定增长,幅度在10%。2008年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3%,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其中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长34.1%。
1.2 供给:2008年国内产量增长明显放缓
2007年中国粗钢产量4.9亿吨,同比增长了16.8%,2008年1-2月累计生产7945万吨,同比增长了6.4%,粗钢产量增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1、从2004年起国家对钢铁行业固定投资进行宏观调控,严格审批新增产能;2、国外进口现货原材料的价格大幅度上升导致部分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减弱,减少产量;3、国家对落后的产能进行淘汰(2007年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59万吨、炼钢产能3747万吨);4、雪灾以及电力紧张导致部分企业生产受到影响。
2007年全球(除中国以外地区)粗钢产量8.27亿增长了4.16%,2008年1-2月累计生产1.4亿吨,同比增长5.36%,产量增长平稳。
1.3 进出口:出口开始回落,但没有影响国内价格
2007年中国共出口了6265万吨钢材,同比增长了45.8%,2008年1-2月累计出口725万吨钢材,同比减少17.5%,月出口量已经从最高点2007年4月的715万吨下降到2008年1月411万吨。出口开始回落,但没有影响国内价格,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产量增长缓慢,需求相对平稳,供给依然紧张。
1.4 价格:价格坚挺、转移成本上涨的压力
截止2008年3月14日,CRU全球指数为221.94,同比上涨了38.2%,国内MYSPIC指数193.1,上涨44.4%。在宝钢和武钢等国内钢厂连续上调价格后,完全覆盖了成本的上涨,并且还有更大的毛利空间
1.5 成本:主要原材料价格都在上涨
截止3月20日,国内现货铁矿石价格比同期上涨101%,国际长单08年上涨65%,国内冶金焦上涨71.6%
1.6 公司推荐:重点配置大钢铁
在供给紧张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有长单的大钢铁的优势明显,有超额收益,建议重点配置宝钢和武钢
2、水泥行业:2008年供给紧张,水泥存在明显的供给缺口0.5—0.7亿吨
2.1需求:全年的需求增量仍然有望保持在10%
从2002年本轮经济增长开始,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从2007年起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主要针对的是对未来可能形成过剩产能和出口压力的工业行业投资有较大的压力,对基于内需的基建、房地产和新农村建设领域,影响并不大,而基建、房地产和新农村建设领域是对水泥需求拉动最大的领域,我们预计2007年在外需不确定性较大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不会出现大的波动,水泥的需求量也将保持稳定增长,幅度在10%。2008年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3%,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其中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长34.1%
2.2 供给:2008年水泥存在明显的供给缺口0.5—0.7亿吨
2007年水泥产量13.5亿吨,同比增长13.5%,预计2007年全年比2006年全年产量增长1.2亿吨。2007年全年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654亿,比2006年同比增长32.98%,但是由于各主要水泥企业都在大规模新建余热发电装置(2007年上半年余热发电项目的投资就相当于2006年全年的3倍),其中余热发电部分大幅度增长,因此2007年新增熟料产能为8940万,比2006年同比仅增长5.8%。2007年11-12月产量均在12500万吨,所以预计2008年的产量比2007年量增长1.5亿—1.6亿吨。
2007年全年需求超过13.5亿吨,同比增长10.5%,预计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相对稳定增长,全年的需求增量仍然有望保持在10%,因此新增需求为1.4亿。
根据国家对水泥落后产能淘汰的安排,2008年要淘汰7000万吨,因此实际新增产量=新增产量—落后水泥产能淘汰量=0.8-0.9亿吨,而新增需求为1.4亿吨,两者缺口为0.5—0.6亿吨。2008年水泥存在明显的供给缺口。
2008年1-2月共生产水泥14226.28吨,同比减少2.8%,其中既有雪灾的影响,也有淘汰落后产能紧张的因素,水泥整体供需比较紧张。
2.3 落后产能淘汰将持续改善供需关系
2006年底我国的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为48.3%,由于立窑、湿法窑等落后产能具有能耗高、废气排放量大等缺点,发改委要求在2007-2010年淘汰2.8亿吨落后产能,平均每年7000万吨,这极大地改善了水泥行业的供需关系
2.4 价格:价格坚挺、转移成本上涨的压力
随着水泥产能释放防缓,以及落后产能的淘汰,水泥行业供需明显改善,水泥价格出现了淡季不淡的局面,有效地转移了煤炭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2008年1月全国全国140家水泥企业平均P.O32.5和42.5出厂价格分别为280.5和314元/吨,同比分别上涨了6.8%和9.37%,绝对价格分别上涨了18元和17元。
2.5 成本:煤炭
2007年秦皇岛大同优混煤炭平均不含税价格为430元,比2006年均价上涨39%,煤炭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给水泥企业带来了成本的压力。截止到3月17日,秦皇岛大同优混煤炭2008年平均不含税价格543元,比去年同期高出51元,推动水泥价格成本6.5元/吨。
2.6 盈利能力:行业盈利能力处于景气阶段。
2007年1-11月全行业平均毛利率为15.53%,比2006年的14.45%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2008年截止到3月17日,秦皇岛大同优混煤炭2008年平均不含税价格543元,比去年同期高出51元,推动水泥价格成本6.5元/吨,但2008年1月全国140家水泥企业平均P.O32.5和42.5出厂价格绝对价格分别上涨了18元和17元,吨水泥的毛利上升。
2.7 行业产业政策有利于行业景气度延长和大企业的扩张
从2003年以来国家对水泥行业进行了一系列行业的产业政策的调整,其核心是控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水泥行业作为一个周期性行业,一旦行业景气上升,行业投资就会增加,特别是在中国,很多中小企业就会一拥而上,但是由于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同时重点支持60家大企业的产业政策,使得行业进入壁垒提高(包括准入审批、环保、土地、信贷、自有资金比例、矿山资源、生产线技术规模能耗等),供给增长相对平稳,落后产能淘汰加快,在这种情况下行业景气度有望延续,同时大企业获得支持,从中受益,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