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意味着主动承担某种责任或使命。在责任和使命的驱使下,年龄、性别和身份的差异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17岁的女孩王思凡在地震前曾经有个殷实的家庭,但现在她和千百万受灾群众一样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东西。尽管到现在她都没有一个被承认的志愿者身份,但这些并不会影响到她每天为行动不便的受灾老人喂水喂饭。同为志愿者,来自成都一家集团公司的销售总监陈岩在地震后的80多个小时里只睡了5个小时,而他却和国家救援队一起救出了20多名80多个小时里只睡了5个小时,而他却和国家救援队一起救出了20多名幸存者。
每天奔波在救灾一线的志愿者虽然无私,但灾区百姓会永远记住他们,这也许是对实现自我、张扬责任的志愿者们最大的回报。他们在灾难中学会关爱,在烦琐中培养耐性,在艰难中激发坚韧,在绝地中寻找希望。志愿者必将成为当代最具风格的人群之一。
本报记者倪家宁自绵阳报道汶川大地震中活跃着一个90后的群体,他们没有被相关部门承认的志愿者身份,却默默做着大量的志愿工作,其中很多还都是未成年的孩子。
■逃学女孩每天照顾仨老人
昨天中午12点,在收留了大量灾民的绵阳九洲体育馆的露天走廊里,17岁的女孩王思凡正在给躺在铺盖上的一个老人喂饭。她现在每天都在照料3名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老人。到了吃饭的时间,她就拿起3个饭盆,逐一给他们打饭,其中一位老人患有严重的肘部关节炎,需要她亲自去喂。
5月12日地震发生,王思凡逃生时只带出了自己的一大包化妆品。她家房倒屋塌,只能露宿街头。“我家本来在当地还算是有钱人,现在跟所有灾民一样,一无所有。”王思凡回忆说,“当天我是逃课没去学校,后来才知道,我们的学校整个都塌了。跟我玩得好的几个女孩都不在了,唯一让我高兴的就是爸妈都没事。”
志愿者为灾区孩子带来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