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前,我带了一张即将过期的储值卡去超市购物。原盘算好要买牙刷、牙膏、香肥皂、红酒、黄酒等。采购时我发觉按计划的商品采购,无法完成消费金额,于是拿下了两盒补品。可在收银台前结账,依然未达指标。再度返回,抡起手臂扛上两大袋价值百元的大米,总算达标了。
回家不想因此而被数落。"罪责"两条:一是价贵,二是米不见得好。我很是郁闷,好心做错了事。两大袋大米在角落里一躺就是一个月。最近家人又忽然夸我,说是很会精打细算,富有远见,善于理财。原来报章报道国际粮食市场大米价格暴涨,虽说目前不影响国内。事实上也确如此,虽未见大米价格上涨,倒是牛奶、奶制品、肉食品等一涨再涨,报上还说自来水价格也要涨。更重要的是,有资料分析,从最近国内家电的涨价趋势看,预测将有更多商品和服务价格要上扬。
作为一个在银行里做了20年多年的人,我多少都沾染了些精明细算的习性。如今形势下,外汇接连贬值,本币相对购买力又疲软,买房子风险加大,炒股票连续被套,投资黄金又不可能不断加仓,即便将本金全变成黄金,也有价格起落的风险,这种状态下,根本不去想念前两年的增值,但对一点保值的希望,总还是要竭力保持的,所以你说现在投资啥才好呢?
为此始终得不到最佳答案。这一趟不经意中多买了两袋子大米的经历,忽使我茅塞顿开,给予了我一个理财新思路:货币数量是不断增多,可真正的购买力却连续下降;地产永远是增值的,可投资成本却一直是高昂的;股市是诱人的,可现在指数是忽悠人的;商品是琳琅满目的,可想要占有它们的代价也是不算小的。特别是针对"商品"这最后一条,我的感触很大也很多,跑一趟超市看看,日常生活必需商品,哪一件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加价,感觉里好像凡是人需要的物件统统在增收钞票,可就是人需要的钞票不见多加。对此,我归纳了一条近期理财操作的硬道理:要想保值避免贬值,必须将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东西当作投资来做。
去超市,去商店,看见有用得着的商品,在保质期的前提下,不妨多买个三两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