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5月产品扎堆发行 理财市场重拾人气
查看完整版本:5月产品扎堆发行 理财市场重拾人气
2008/6/2 18:48:41
  正在忐忑不安等待银监会4月份暗访理财业务结果的商业银行,已经按耐不住沉寂。
  根据相关数据,银行理财市场一改4月销售低迷局面,5月份中下旬每周有近百款理财产品销售,理财市场逐渐恢复人气。不过,经历了"零收益"风波和银监会暗访之后,理财产品逐渐开始出现分化。
  回暖
  "4月初至今,我们行就没有推出新的理财产品了。"5月28日,华夏银行(.SH)青岛分行理财师魏宏告诉记者。
  始于4月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检查影响了理财产品的推出节奏。4月上旬,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后,商业银行埋头自查理财产品,有些银行甚至暂停了理财产品的发售,银行理财曾经陷入了一段沉寂 (见本报5月12日文章《银监会暗查"黑名单"将出 银行理财保守避"险"》)。
  第一创业证券结合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5日~11日的一周,国内银行只有10家银行的30款产品在销售,相比此前一周57款急剧下降了47.37%,达到周季低点。
  是时,北京银行(.SH)的一款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因发售额度未到而宣告募集失败,同期,两只新发基金募集规模则创出了2.48亿份与4.63亿的地量,市场一度恐慌。
  不过,银行这种沉寂氛围开始被打破,情况开始好转。
  在5月12日~18日这一周,在售理财产品从此前一周的30款上涨到85款,接下来5月19日~25日这一周,在售理财产品也维持了80款的水平,渐有向每周百款的水平靠拢的趋势。
  这也许是银行理财市场期待已久的复苏。"这说明市场的人气正在恢复。"第一创业证券资产管理部的黄先智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5月15日,最先卷入"零收益"风波的浦发银行(.SH)恢复全国理财产品销售,并在5月21日重启了2008年"汇理财"计划的销售,被不少银行人士看做是恢复市场信心的重要举动。
  记者也注意到,在银监会检查银行理财产品期间,一些银行仍然保持了正常的销售。如招商银行(.SH)和兴业银行(.SH)在四五月期间没有停止产品的销售,交通银行(.SH)的一位内部人士则透露,截至目前为止,该行今年的新增理财产品发售规模已经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10%。
  分化
  理财市场重新复苏,分化也在演绎。
  其中一个表现是保本产品逐渐代替之前的"打新股"产品而成为理财市场主流。由于这些保本产品多是投资于债券、票据和信贷资产,银行人士简称为"打包"产品。
  "打新股"产品曾经在去年的牛市行情里风光无限,在发行火爆的时候市场上80%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是打新股产品,而且多数不保本。
  而这种情况现在已被保本产品所取代。Wind资讯及第一创业证券的统计显示,5月19日~25日,在售的80款产品,保本固定收益类产品所占比例为41%,保本浮动收益类占到33%,在此之前的两周,在售保本产品的占比也都超过70%。
  不过,"打新股"产品也并非没有市场。记者了解到,中信银行(.SH)、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5月底也都发行了新的打新股产品,前两家还进行了保本承诺,招商银行除了打新股外,还利用了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概念套利。
  "'打新股'类产品适合风险承受较为激进的投资者,但在股市走势不确定的情况下,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市场认可,还有待观察。"黄先智认为。
  另外,在人民币理财产品占据主导的情况下,光大银行上海分行的零售部副总经理赵志敏告诉记者,外币理财产品近期也有抬头之势。
  "外币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能达到9%~10%,这对投资者有不少的吸引力。"赵志敏表示,近期美元贬值的趋势有所缓解,一些不愿意结汇或者结汇额度已满的投资者就会选择外币理财产品。
  记者了解到,在推保本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同时,5月下旬以来,不少银行也推出了保本固定收益类的外币理财产品,不过这些产品都没有明确标明投资范围。
  "四五这两个月来,我们网点的理财销售业绩同比下降了50%左右。"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理财师韩志刚认为,经历理财产品"零收益"和"清盘"风波后,不少投资者的投资心态确实发生了变化,变得更谨慎,选择储蓄的也比较多。
  "不过当前规模的下降,也有去年市场太火爆的因素,与2006年相比还是在正常增长的。"韩志刚说。一般来说,理财产品的销售旺季是每年10月份到次年一二月份,因此当前也处在市场的销售淡季。
  而第一创业证券黄先智认为,随着银监会阶段性检查结束,银行普遍在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信息披露上做了改进,这都有利于投资者的信心恢复。
  "客户在购买前我们都要求签一份风险揭示书,而且需要理财经理同时签字才可。" 交通银行韩志刚介绍说,之前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只需要签简单的购买协议就可,但现在风险评估、责任书、产品协议书、风险揭示书等,客户需要签近10个文件,以进行充分的风险提示。
  "在签协议的最后,我们还给客户3个选择再次进行确认,揭示这个产品的流动性,比如不能提前支取,信息披露的地点和时间等,让客户明白无误。"韩志刚介绍。
  光大银行的赵志敏则告诉记者,之前,该行理财产品购买协议中的风险提示部分是放在最后,现在却是提到协议的最前面。
  记者了解到,比如之前曾经备受诟病的"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等字样,在现在的购买协议中都已经删除,取而代之,不少银行会直接列出收益率的各项达标条件,并且会特别提示什么情况下收益率会为零等。(徐永)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