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完全可以与基金抗衡的盈利能力,不少券商却颇感无奈。从目前各类理财产品的表现看到,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正如一匹黑马,以强劲的抗跌性跑赢大盘和基金。但从2005年成立至今,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仅有30多只问世,它的审批频率和数量,跟基金比起来,根本不是一个级别。今年,由于A股市场行情"造就",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审批比起以前,显然驶进了快车道。但规模太小,仍然掩饰不住券商的尴尬。
比较基金据了解,一般个人投资者对基金显然都知晓一二,但对于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大多比较陌生。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是集合客户资产,由券商进行管理的一种理财产品。它是由证券公司发行的"准基金"产品,介于信托产品和公募基金之间的准私募基金。与基金相比较,广发证券昆明营业部总经理刘劼舟认为,从产品的性质看,基金是公募,起点低,1000元就能认购,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本质上是私募,起点较高,一般都是5万元、10万元作为起点。同时,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不能做宣传,因此销售难度也较大。"绝大部分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流动性不如基金,其大部分理财产品是偏股型和FOF,不是每天开放。"作为管理机构是证券公司的集合理财产品,它跟市场的贴近程度不亚于基金。 从规模来看,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一般都在20-30亿份,最多上至50亿份。"由于规模小,使得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抗跌性很强,其原因在于仓位的调整灵活、弹性很大,面对市场调整或下跌,大部分券商的集合理财产品能够选择以轻仓来规避风险。"而这是基金无法做到的,市场再差,也需维持60%仓位的底线。
仍受束缚尽管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优势日渐显现,但在理财市场中,目前它仍然只是"配角"。据刘劼舟统计,所有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规模应该不超过800亿元,而大的基金,一只规模就上千亿。刘劼舟透露,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审批过程非常麻烦。而据红塔证券营运总监丁开盛透露,基金发行的审批上报基金部,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做审批,而券商所有的业务都报机构部,审批周期较长。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基金受到政策扶持,而集合理财产品还处于适应阶段。丁开盛同时表示,跟历史渊源也有一定关系。刘劼舟表示,历史上,许多证券公司的委托资金都曾出现过问题,使得监管层采取了谨慎态度。只有创新类的券商才有资格发行产品,但并非所有创新类券商都发行了产品,目前仍有10多家券商没有发行自己的产品。它们中更多的,还在为审批排队。
仍需时间检验 同样是设定募集规模上限,基金和券商所受到的待遇,差别悬殊太大。基金首发限定的募集规模一般都会上百亿,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募集上限却被限制在35亿份。从代销渠道看,基金有多个银行、券商为其代销,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仅限于其托管银行和自己的营业网点。作为银行,理财产品本身众多,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只是其代销中的很小一部分,销售起到的作用很小。作为券商,自己的营业网点内,也不可能"大方"到去销售其他券商发行的产品。这就使得投资者选择的余地相当小,一般都作为客户的资产配置。刘劼舟分析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认同度不高,产品线也不够丰富,相对于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还需时间的检验。
另辟蹊径突围面对市场对理财的强烈需求,基于发行和销售上的种种困难,尚未获批发行集合理财产品的创新类券商和没有资格从事集合理财业务的非创新类券商,他们大都选择"另辟蹊径"突围,绕开监管层的审批。据了解,它们去年通过与信托、银行的紧密合作,实现了理财业务的丰厚收益。而一些创新类券商的委托投资管理收益,要远远低于一些大胆的非创新类券商。红塔证券营运总监丁开盛告诉记者,券商理财产品分为定向理财产品、集合理财产品和专向理财产品。"定向理财产品即传统的专户理财,获代客理财业务资格就可以做,红塔现在做的就是定向理财产品。"丁开盛透露,红塔证券的定向理财产品,是根据客户风险和投资偏好进行设计,门槛不低于100万,主要针对机构客户。"每一个客户都有专门的帐户管理,产品和管理方案不同,投资方向主要是流动性较强的证券类品种,每一种资产投资的权重也有所不同。" 丁开盛还透露,目前,红塔证券具备申报集合理财业务的资格,也正在做准备,等待证监会的批准。"红塔证券与银行、信托有一定沟通,以后的集合理财产品也将借助银行进行销售。"作为非创新类券商国金证券来说,寻找的模式是与信托公司合作,它选择了颇具实力的云南省国际信托。国金证券昆明营业部大客户部总经理贾岩告诉说:"非公募类的市场份额中,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所占的份额很小,更多的,是阳光化的信托产品。"他认为,目前,信托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投资管理能力更好于券商理财产品。在目前的参与过程中,整个产品的设计由云南省国际信托一手包办,国金证券仅仅从事代销业务。也有券商,在信托公司或银行担当投资管理人或投资顾问,但在实际上操作过程中,银行和信托公司听从券商。(黄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