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期盼的红五月行情要落空了,地震后经济增长不确定,我想股市也好不到哪里了,所以我对基金不感兴趣,反而选择买保险,或者一些保本理财类产品。"这是一位朋友对编者的忠告。事实上,近期股市持续调整,前景难以乐观,百姓的投资选择已转向防守。
多名记者采访得知,最近基金的销售异常困难,而保险产品转旺,保本型的银行理财产品亦卖得不错。
"股市有风险,入市要谨慎"已是人人皆知。但是,其实所有的理财产品同样有风险,包括基金、保险和银行其它理财产品,不同的只是风险和收益的程度有差异而已。这点投资人要切记,更要根据自身承受能力进行选择。毕竟,老百姓的钱不比境外热钱只为套利而来,可以来去匆匆。
基金发行降至冰点大牌基金只定"10亿"任务
3375.41点!昨日上证指数弱势收红,而4月24日降低印花税后大盘井喷效应正在不断淡化,当日的跳空缺口正在慢慢"补缺",这对于发行中的基金无疑是雪上加霜,部分新基金即使延长募集时间,也才刚刚超过募集的上限,同去年的盛况简直是天壤之别!
记者昨日走访了广州市天河区和越秀区银行网点发现,虽然门口依然插满了基金发行的宣传册,但银行客户经理已将宣传的重点放在了万能险上,基金业"好发难做,难发好做"的传统是否还会重现。
大牌基金公司定"10亿"任务
老牌基金公司嘉实基金旗下的研究精选基金于5月22日结束募集,并在昨日公告基金成立。公告称,该基金募集的净认购金额约18.1亿元人民币,折合基金份额18.1亿份;有效认购户数为13950户。嘉实基金自己认购该基金份额总额为4003.42万份;公司员工认购持有的基金份额总额约17.79万份。
虽然18.1亿元相比一年前嘉实策略优选发行400亿元的盛况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相比较同期的基金公司,已经非常难得。与去年"一日售罄"的盛况相比,在市场的持续深幅调整中,新基金发行几乎进入"寒冬备受煎熬"。其中,在延长发行期后,天治创新先锋首发仅募集2.48亿元,创下基金业11年以来新基金首发最差纪录。
日前,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发布公告,旗下新基金上投摩根双核平衡募集10多亿元,这令其它首发基金羡慕不已的战绩,与去年上投摩根亚太优势一日认购资金达到1100多亿元简直是大相径庭。
而易方达基金发布公告,称旗下首只以中小盘股票资产为主要配置的易方达中小盘基金,将于5月28日起正式发行。公司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在向渠道多方争取资源后,预计首发规模也仅在10亿元左右。"当年易方达成立不久,在熊市的时候,股票基金也能卖10亿以上,如今景况真是令人唏嘘"。
"僧多粥少"基民心冷
基金难卖的第一个原因是"僧多粥少",今年以来,管理层放行新基金已经超过50只,远远超过了去年全年38只的数量。数据显示,本周将有超过20只新基金同时发行,而这无疑将造成"发行渠道的拥挤"。一家大型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如果在我们银行托管的新基金,我们负责保证基金成立(规模2亿元),其他的就不敢承诺了"。而实际上,同去年不同的是,银行客户经理已经把推广热点放在了低风险的万能险等产品上。昨日记者以顾客身份咨询新基金情况,建行某网点的客户经理则直接建议记者购买保险。
银行渠道目前热衷保险冷淡基金,除了代销收入更高外,二级市场低迷缺乏财富效应是最根本的原因。不少市场人士认为,虽然3000点政策底的效应存在,但在巨大的通胀压力以及银行地产等主流板块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股市大盘依然岌岌可危。
兴业趋势基金经理王晓明表示,经过前期反弹,最近市场又有走弱的迹象。他认为,目前市场主要剩下一些主题性的投资机会,部分行业基金有增持行为,由于基金的总体规模相当长时间之内都会有压力,市场很难出现比较大的整体性机会。来自5月23日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周各类型基金的仓位水平比前周有明显下降。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为76.02%,相比前周下降2.22%;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73.21%,相比前周下降2.67%;配置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61.34%,回落2.59%。扣除股市整体下跌因素,基金主动减仓比较明显。
对于通胀的担忧仍然是投资者的主要忧虑。万联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黄晓坤昨日向记者表示,"近期全球股市走软,源于油价的持续攀升,高油价导致通胀难以抑制,制约了A股的行情。市场热点更多在局部和一些主题性的行情,适合游资参与,对于组合管理策略的公募基金来说,很难在期间腾挪,更多采取了观望的策略"。
王晓明也认为,目前市场主要分歧在于,高通胀下企业的利润增速是否下降,从紧货币政策下市场供求关系是否失衡。他认为,沪深300指数动态市盈率在21倍左右,但市净率依然在4倍多,一旦盈利预测下调,动态市盈率还会提高。目前还有很多股票价格偏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在高通胀的情况下遭遇挑战,地产行业形势不明朗,资金供求不乐观,这些都是影响市场短期走势的不乐观因素。
业绩远比规模要来得重要
不过记者采访多家基金公司了解到,虽然对于基金发行一下子掉入寒冬并不适应,但是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较小的规模实际上更容易出业绩。兴业基金市场总监杨卫东表示,"我们很了解现在发基金的困难和压力,实际上,历史上我们几次发新基金都是在不太'景气'的时机,不过也正如业内所说:'好发难做','难发好做',毕竟基金的业绩远比规模要来得重要。"
国泰基金营销策划部柳士强也告诉记者,有个朋友在银行从事基金销售工作,他的一个体会是,当基金销售非常冷清时,买入基金的投资者往往获利丰厚,而在基民扎堆买基金的时候,往往一买就套牢。(贾肖明)
股市资金回流加速保险销售全面翻红
A股持续在低谷震荡,使得年头就出现的"股市资金流向保险业"的跷跷板效应继续上演。来自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全国寿险保费收入达到2659亿元,同比增长62.05%。其中,4月单月,寿险实现保费收入529亿元,同比涨幅达61.94%。
而在广东市场,今年以来,股市持续低迷也触发了寿险业的爆炸式增长。依托分红险、万能险等收益稳健产品销售的全面"翻红",1-4月,中国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和太平人寿等公司保费收入均出现倍增。而去年,依赖投连险热卖风光无限的外资寿险公司,今年被低迷的股市重重"撞"了一下腰,保费增幅和市场份额双双迅速滑落。
分红险、万能险双双回暖
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1-4月份,广东(不含深圳)寿险保费收入286.52亿元,同比增长98.46%。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广东寿险市场分红险、万能险产品销售远旺于之前一度热销的投连险。数据显示,1-4月广东寿险市场分红险保费收入为150.74亿元,同比增长83.54%,占所有寿险产品比重的57.34%;万能险保费收入为48.21亿元,同比暴增144.56%,所占比重为18.34%。
"去年是股市火爆,今年到目前为止是保险市场火爆。"针对今年以来寿险销售爆发式增长,中山大学保险系主任申曙光分析说,2006?2007年的股市刺激了人们的投资意识,但股市风险太大,银行利率又跑不赢CPI,人们越来越需要一种既能有一定的收益保障,又能分享股市及其他金融工具的收益品种,而收益稳健的分红、万能保险正是此类产品。
中国人寿广东分公司相关人士亦向记者表示,随着宏观经济态势的变化,今年以来,广东寿险市场在中国人寿、新华等主体的强力拉动之下再次回归到以分红险产品为主打、辅以万能险和传统产品搭配的总体销售特点上。
日前,新华人寿在广东推出了全国首创的双重结算"至尊双利"终身万能寿险。"随着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起伏不定,以及央行加息预期的不断高涨,具有'投资保底'和'息涨随涨'功能的万能险将日趋走俏。"新华人寿总精算师杨智呈向记者介绍,虽然股市低迷让不少投资者亏损严重,但目前绝大多数保险公司的万能险产品收益率在5%左右,高者达到了6%,甚至更高。
中资公司市场份额回升
牛市以来,众多外资寿险公司凭借投连险一路高歌,急剧挤压中资公司的市场份额。但今年以来,失去了投连险这把利器,外资寿险增长乏力。统计显示,投连险由于受资本市场影响较大,整个广东省一季度保费收入为29亿元,所占比重仅为13.6%。
而中资公司趁机收复失地。数据显示,中国人寿在广东市场今年一季度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87.8%,达到117.1亿元,市场份额达到51%,比上年末增长11个百分点,以绝对优势牢牢占据广东寿险市场龙头地位。
"2002年以来,中国人寿的产品结构中,分红险就一直占据绝对地位。"中国人寿广东省分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市场份额的大幅上升主要由于受宏观经济态势的变化,以分红险为代表的具有稳定收益同时兼具养老保障功能等理财产品的优势,在资本市场的动荡中逐渐体现出来。
链接
保监会:投资类保险有风险
伴随着分红险、万能险等投资型保险产品的热卖,日前,保监会发布公告,向广大保险消费者提示投保新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风险。
"2008年以来,各公司银邮代理业务增长较快,对人身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少数公司的银邮代理业务中隐藏着一定风险。"保监会公告称,风险主要表现为盲目追求保费规模,恶性提高渠道手续费及销售激励费用,导致银保渠道费差损出现乃至不断扩大,并寄希望于依靠高风险投资赚取高投资收益弥补费差损。
在风险提示公告中,保监会提醒投保人:首先要注意区分新型人身保险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新型人身保险产品兼具保险保障功能和投资功能,但本质上均属于保险产品,不宜将兼具保险保障和投资功能的新型人身保险产品与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基金等金融产品的收益进行片面比较,更不要把保险产品混同于银行存款或者基金产品。
同时,保监会还提示投保人,在投保前考虑好自己的缴费能力;在填写保单时要实事求是,以免日后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要慎重考虑退保,不要将可能要用的资金用于购买保险,避免以后因退保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孙君成)
银行理财产品红火投资者注重保本
"我所了解的是,最近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卖得很红火,有些在一两分钟内就卖完了。"建设银行广州天河东支行个人业务顾问魏宝华向记者表示,由于目前股市市道不好,很多投资者倾向于购买保本型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而以澳大利亚元等强势货币来结算的外币产品也颇受青睐。"有不少投资者特意过来买这些理财产品,但竟然买不到。"魏宝华如此形容银行理财产品的走俏。
昨天,本报记者走访了广州市内的部分银行网点。由于银行网点是销售基金、保险产品,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等投资品种的重要渠道,去年股市火爆的时候,由于购买基金等产品的人太多,"银行排队难"一度成为了各方高度关注的焦点。不过,在记者昨日所走访的一些银行网点发现,去年那种拥挤、焦虑的局面不复存在,代之以相对的平静。在记者向网点大堂理财销售人员咨询时,他们中多数人重点介绍保险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
从今年一季度情况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在经过去年的火爆之后,由于部分产品的"零收益"、"亏损过半清盘"等现象,使得投资者对此表示担心。鉴于此,银监会在4月上旬正式发文整顿银行理财市场。据一位银行业内人士透露,监管部门的整顿的确对那些设计不合理、销售存在误导行为,以及银行自身能力不足的产品有比较大的影响,起码很多投资者现在对"打新"理财产品的印象就不好。据悉,目前,除了活期打新股产品以外,银行暂时没有再推出新的单一打新产品,取而代之的是添加了"稳定收益市场投资"的复合型产品,例如,广东发展银行就对打新股申购类产品进行了改良,在新发行的新股类理财产品中扩大投资范围,增加了银行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的投资,或者在新股申购间歇投资于银行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甚至把新股申购作为稳健类投资产品的一种配置。
魏宝华提醒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要注意研读清楚产品说明书。
此外,还有消息称银监会可能收紧外汇保证金交易。不过,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外汇保证金交易产品所占的比例很小。(骆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