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的财富瞬间蒸发了,原来的"有"为何突然化为"无"?这就从无中生有的财富形体,延伸到财富的灵魂:资产的流动性。
著名的秘鲁经济学家赫尔南多·索托写了一本《资本的秘密》。很感谢社科院的何帆先生用很睿智的语言介绍了他的结论:穷人不是没有财富,而是没有资本,他们不懂得也没有条件把财富转化为资本。富裕的国家之所以富有,是由于不流动的资产能够流动起来,在交易中释放出潜在的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区分两类财富:一种财富是流动的,可交易的;另一种财富是不流动的,不可交易的。拥有前者的,是富人,是富国;而拥有后者的,却是穷人,是穷国。没有流动性的财富等于贫穷,只有流动性的财富才是富有,于是国民财富的性质由于流动发生了变化。虚拟经济的价值就是在创造资产的流动性。把虚拟性约等于流动性,则国民财富就有虚有实,人无欲则不争,国无虚则不富。
"荒谬"的本质
国民财富的背后存在着两个经济循环,实体经济的循环和虚拟经济的循环,财富的性质也因此而变。以近日讨论很多的小产权房为例,同样是房子,有"大产权"的就可交易,只有"小产权"的就不可交易,这笔财富的性质就因为"一纸权证"而迥然不同。究竟是那些真实存在的房子更值钱呢?还是那张似是而非的权证更值钱呢?实体经济的回答是前者,因为盖房子付出了劳动,创造了效用;虚拟经济的回答就是后者,因为这张"纸"可以流动,可以交易。换句话说,现代产权制度保护所有权的交易,而不是财富本身。
上述看似荒谬的解读却揭开了现代经济的本质,当虚拟经济日益超越实体经济成为主流市场之时,财富观和价值观也随之而变,人们开始本能地创造和追逐更具流动性的资产,其中最大宗的就是金融资产。
于是金融业喧宾夺主,鹤立鸡群,上升为国家的经济支柱,流动性金融资产也逐渐成为财富管理的核心、评价富有的标准。中国的新富人很多,但在《世界财富报告》中统计的却只有33万,因为富人的标准是一百万美元以上的流动性金融资产。试问:这是什么标准呢?答案是:是投资人的标准,虚拟经济的标准。只有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才会如此极端地推崇资产的流动性。
虚拟经济的财富有两大特征:一是无中生有,二是流动性,如老子曰:道讲有无相生。我们更喜欢虚拟经济的"无"?还是实体经济的"有"?二者不可缺一。
流动性,你在哪里?
财富的性质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命题,虚拟经济中的财富和人的欲望有无相生,若即若离,挑逗着人性的贪欲,挑战着人类的智慧。在流动中把握无中生有的财富,在交易中实现若即若离的价值。
和无中生有的财富形态相比,流动性显得更加神秘。去年人人在谈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突然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各国央行开始紧急注入流动性资产,在不超过万亿美元的次级债关联市场里注入了6000多亿还深不见底,几个月前还在泛滥的流动性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诧异间,中国股市急转直下,去年一路高唱"死了都不卖"的巴菲特门徒们集体失声,股市缩水40%依然跌势不止,几个月前还在泛滥的流动性也突然销声匿迹了。齐声问:"流动性,你在哪里?"
在这潮来潮去的资本市场上,证券化的财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时有时无,有影无踪。更有人说流动性是一种财富幻觉,虽能常常看到,却会在你急需的时候不辞而别。还有人形象地把流动性比喻为女人的漂亮,飘过来,一亮,飘然而去。无中生有的财富和流动中的漂亮,的确很符合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活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