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媒体报道了一些银行系理财产品挂钩数支国内银行H股的相对表现,产品收益率大约依据"15%-相对表现"的余额来支付。引起客户不理解的是:客户当初以为投资的是H股,即看涨H股。但实际上,该类理财产品挂钩的并不是股票的涨幅,而仅仅是股票的相对表现,即看好股票相关性。只有在几支股票涨跌幅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拿到15%的最高收益率。虽然挂钩股票涨幅喜人,但由于挂钩资产的相 关性却较差,导致了客户投资出现零收益。
挂钩类理财产品拓宽投资渠道
由此可见,并不是该类产品本身不符合市场需求,而是由于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本身所挂钩标的的投资情况没有足够的认识。试想,如果当初确实有投资者看好几个国内银行H股的相对表现,而不是绝对表现,那么上述银行系的理财产品就可以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同时更设定了保本机制保障投资本金安全。
虽然理财产品"零收益"现象的出现使得投资者对挂钩类理财产品产生了一定的质疑,但我们不应将此类产品全盘否定。从海外理财市场的实践来看,挂钩类产品的发行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这类产品可以与股票、商品、指数、外汇等市场上已有的投资标的挂钩,结构设计灵活,并可完全保证或部分保证本金。应该说,此类产品可以在保障本金的前提下参与高风险市场的投资,既降低了投资风险,同时又拥有获取高收益的机会。举例来说,在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前提下,老百姓愿意拿出钱来长期投资股市,但是否能承受得住今年第一季度的巨幅调整呢?传统的股票型基金在此期间的表现也"黯然失色"。而挂钩类银行理财产品也许就更适合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一方面保本无忧,另一方面又不必退场招来"踏空"风险,心态平和地静候未来收益机会。
据了解,一些银行会同时提供"看涨"和"看跌"两款挂钩类银行理财产品。那么可以想见,到期时,必然会有一部分客户会是"零收益"。因此若片面追求银行理财产品必须是"正收益"和"高收益",那么必然会导致银行选择产品的主观判断风险增加,并最终使得客户对银行产品的自主可选择性减弱,并进一步导致投资风险上升。
当然,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宣传和销售挂钩类产品时,也应详实地向客户介绍该产品的挂钩标的及产品结构,全面揭示产品的投资风险。
对海外市场不要贸然出手
随着近年内地及香港资本市场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海外资本市场,甚至是商品和外汇市场。但由于内地投资者投资渠道的限制以及投资经验的不足,不少投资者也只能在外观望而已。境内金融机构开始关注到投资者的这一理财需求,除了QDII类投资工具外,类似建行的"H股回归"理财产品,国内银行推出了一系列与股票、商品、指数、外汇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建设银行更是在近期推出了与A股、B股挂钩的"保A计划"
和"宝B计划"理财产品。面对市场上推出的形形色色的挂钩类理财产品,建行相关人士提醒投资者,理性选择理财产品。首先,投资者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购买理财产品,都应对投资标的市场有个大概的了解,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投资经验选择投资方式。其次,投资者应独立判断银行的理财产品是否与自己的投资理念相契合,或通过咨询相关理财专家后是否能认同产品的投资方向。最后,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是否购买该产品。
理财产品贵在创新
银行系理财产品从去年开始迎来了高速发展期,投资方向先后经历了挂钩"港股"、"打新股"和"黄金石油"等几个热点。据业内人士介绍,当新的投资热点在市场上刚刚兴起时,相应的挂钩类银行理财产品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收益。但是伴随同类产品的发行数量越来越多时,收益往往会出现反比例下降趋势。所以理财产品要想取得理想的收益,关键在于创新,包括产品投资标的创新和投资方式创新。
记者近日从建行了解到,建行于去年4月发行的一款汇得盈"H股回归"理财产品已于今年4月底到期。产品22.18%的年收益表现在同期同类产品中处于较高水平。
据建行相关人士介绍,"H股回归"表现出色的关键在于,首先是紧抓市场热点。在发行该产品时,市场普遍预期H股企业回归A股市场后,蓝筹H股很可能成为A股市场的蓝筹主力,公司资产的重新估值会在股价上有所反映。
其次,产品设置了"齿轮推进型"结构,每季度观察产品表现,如齿轮推进般锁定观察日收益,不因之后股市下跌而影响产品最终表现。实际上,"H股回归"就是运用这种结构成功规避了因"港股直通车"暂缓推出及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自11月初开始的港股下跌行情,在该产品第二个观察日成功锁定73%的产品表现,并将产品年收益率锁定在22.18%。
此外,"H股回归"产品同时设置了保本机制,资本市场尤其是港股市场的剧烈波动会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在保障本金安全的前提下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理财则更为稳健。(徐可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