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虽然国内在职人士平均每月的储备金与上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但从总体看来,我国在职人士个人为退休财富做准备的程度,在所有受访国家中仍位列榜尾。"这一数据来自金盛保险于近日发布的《2007年安盛退休生活角度调查》报告中
希望提早退休享受生活
中国在职人士的理想退休年龄为53岁。这是所有受访国家中最期望"早退"的一族。他们中只有36%的人同意提高法定退休年龄。
然而,矛盾的是,虽然在职人士渴望提早享受退休生活,但同时,有近六成的在职人士又表示会计划在退休后再从事一份带薪工作。可见,人们正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出于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以及为了退休后也能有好的收入来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他们只能无奈地选择延长工作年限。
准备人数少,准备程度位列榜尾
与上年相比,2007年中国人对退休生活的准备度有了较大的提高,37%的在职人士开始着手退休财富准备,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6%。在已有退休计划的人群中,开始准备的平均年龄为35岁,提早了2年。而已为退休财富做准备的在职人士,个人退休财富储备平均每月达到1137元人民币,几乎比2006年的625元翻了一翻。可是,这仍难挡中国受访者准备程度位列榜尾的现实。
一是准备人数少。仅有37%的在职人士开始准备个人退休财富计划,这一比例远低于54%的受访国家平均水平,位列倒数第一。而排名榜首的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比例皆在70%以上。
二是准备年龄晚。那些已开始准备的在职人士平均开始准备的年龄为35岁,在受访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比调查平均值晚了2年。至于那些还未开始准备的中国在职人士,他们宣称自己要等到48岁再开始运筹帷幄,而这离他们期望的退休年龄(53岁)只有5年的时间。
三是准备动因消极。中国受访者大多是非常被动的准备者,促使他们着手退休准备的最主要原因,是迫近退休年龄或遭遇意外事故等消极因素,而西方国家的准备动机就比较积极,如结婚生子或加入良好的养老金计划等。
在谈及对退休财富规划产品的偏好时,尽管多数在职人士表示会选择无风险、低收益的金融产品,仍有将近1/4的人更青睐于高收益、高风险的产品,在26个受访国家中排名第五。
调查显示,中国人已经开始理解需要更好的准备,才能赢得美好的退休生活,在那些已开始准备的在职人士中,他们平均每月的个人退休储备金为1137元,几乎比上次调查时翻了一翻,而且他们开始准备的年龄也比上次调查时要早,平均为35岁。但总的来说,只有37%的中国人已经开始做退休财富规划,这一比例仍是受访国家中最低的。而且总体来说他们还是准备的太晚太消极(比如到快退休的年龄或是重病意外等)。因此,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客户了解他们需要更好更早的准备,才能填补其退休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精彩退休生活=心理准备+财富储备+专家建议
精彩的退休生活源自理性、充足的准备。
首先,做好心理准备。我们难以对自己的生命和退休后这段生活的长度做出预计,在心理上充分了解这段时光的不确定性,明白这段时光的精彩程度取决于退休前的准备程度,
积极设定生活目标、做好合理规划,并且充分认识到为了实现这段美好时光,可能要以牺牲部分现在的生活为代价来做更好的准备。
其次,充足的财富储备。(1)早作准备,从现在就开始。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在所有受访国家和地区中,快乐的退休人士往往是那些身体健康、拥有充足退休收入的人群。那些趋向于比他人更早地准备退休计划的人群,在调查中被发现为"非常快乐"。(2)坚定理性、长期的投资理念。调查显示,将近1/4的在职人士更偏向对高风险的金融产品,如果他们仅看重短期的高收益,而缺乏长期平衡的组合规划,那风险承受能力将会很低。因此,为确保退休后能拥有稳定、充足的收入,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退休生活,树立长期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才能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最后,寻求具有专业经验的金融机构帮助理财。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的20年中,由个人操作的投资平均收益率为3.7%,而在专业金融机构理财规划师的帮助下,平均收益率出现不小的飞跃,竟达到13%。那是因为,专业金融机构拥有科学理性的投资策略、经验丰富的投资团队、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周轩千)